close

  

這陣子很愛的廣告,請看分手第42日

  

廣告本身似乎引起一些爭論,

今天的新聞提到【綠茶『脫衣』廣告,惹來物化爭議】,

為了論證"物化"是否存在,個人認為應該先釐清物化的意義,

第一時間想到的是上教育部國語辭典查詢物化的定義, 

物化等於死亡,好可怕!!!.JPG

結果出乎意料的嚇人 ,依據教育部的解釋,物化=死亡,

死亡耶,那所謂的物化女性不就是在詛咒女生全死光???!!!

我想,這跟我們一般常識以為的物化似乎不是同一範疇,

在這裡不免覺得教育部國語辭典真的很有創意,

要說學生國語造詣不好,難道教育部沒有責任嗎?! 

 

既然教育部辭典不可盡信,查查維基百科可能會比較安心,

《資料來源:維基百科

這比較正常點.JPG

物化的意義比較偏向於人類的本質被異化,以視為一種物品的方式待之,

如同同性戀者被異性戀社會異化為病態或邪惡的象徵,

所以所謂的物化,應該不會只侷限於女性的身體。 

 

看到最後,一個熟悉的學者--米歇爾.福柯--飛進腦海裡,

這不是大師兄的論文唯一龍脈、本人論文引用其部分著作的Foucault先生嗎,

這名字帶來的回憶如滾滾大浪翻湧而至,也順帶撩起我的學術熱血,

晚點就跟大師兄預約來場與Foucault的對話,也許會對物化有更深刻的體認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A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